《洪流下的抉择》为“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比赛”参赛作品,由罗娜、赵一鸣、宋宇杰、唐倩、周怡然、彭伊涵、左修军、柯银、陈天丽、李嘉良同学携手共创,施禾羽子和王凯老师指导。微电影以“三峡移民精神”为核心,用镜头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让当代大学生在光影叙事中读懂“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真谛。

不同于传统思政题材作品的呈现方式,《洪流下的抉择》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为切入点,设计了“课堂学习—资料查阅—时空‘穿越’—感悟精神”的独特剧情线,让青年学子能更直观地感受三峡移民的时代抉择。

作品指导老师施禾羽子谈到,“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让更多学生跳出课本里‘百万移民’的抽象概念,真正触摸到三峡移民的真实情感与抉择,深刻理解‘舍小家为大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用行动践行的信念,让思政教育借助细腻的影像细节,在青年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作品指导老师王凯谈到,“这部微电影可以让更多学生了解三峡移民的历史,读懂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更加明白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的道理,让思政教育可以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走进青年心中。”
作品负责人罗娜同学谈到,“在《洪流下的抉择》创作过程中,我们团队为了让历史场景更真实反复打磨细节,走访许家冲村的居民,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这些付出,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三峡移民当年的不易,也让影片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都更有温度。这段创作经历不仅是完成一部参赛作品,更是我们团队共同学习、传承移民精神的过程。”
《洪流下的抉择》作为竞赛的优秀作品,以跨越时空的光影叙事为新时代思政课注入了历史的厚度与青春的真诚。这部大学生创作的微电影,不仅是对“三峡移民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青年学子以镜头触摸历史、用创作传承情怀的成长答卷。愿这份“抉择”的答卷,能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回望历史、立足当下,在艺术创作与实践探索中厚植家国情怀,让“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信念,化作青年一代砥砺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