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为“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比赛”参赛作品,由郭佳诚、谢子健、刘振鹏、周康敏、刘真森、夏影、杨博文、陈鑫同学制作,杨晓美、李雅婷老师指导。该师生团队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件》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为依据,通过影像记录与情感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让五四青年与当代大学生隔空对视,深入阐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形成了本部微电影。
本部微电影围绕“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学生游行示威→北洋政府镇压”三点展开,以时间线为轴,构建“起因—爆发—冲突” 的叙事结构,确保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让观众清晰感知五四运动的关键转折,达到了历史与当代的深度联结:让百年精神——五四精神“活”了起来。

指导教师杨晓美谈到,“本次微电影的制作,让五四青年与当代大学生隔空对视,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壁垒,以影像为桥梁实现精神的当代转译,用相同的“求知眼神”传递精神传承,让微电影成为历史的“记录仪”,更成为青年价值观表达的“共鸣场”,使历史精神可感、可触、可践行。”
指导教师李雅婷谈到,“本次微电影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实践思政课。微电影既通过史料细节(如巴黎和会文件片段、“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标语原型)满足历史爱好者对真实性的需求,也通过人物特写(如学生的坚毅神情、知识分子的痛心表情)让普通观众产生情感连接,传递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与历史厚重感。”
作品负责人郭佳诚谈到,“在《五四运动》这部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知识为基础,深入挖掘五四运动中的人物情感,并转化为我们普通大学生的精神传承:以青春之名,传承五四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一百年前,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青年学子们高举爱国旗帜,以满腔热血和无畏勇气,为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奔走呼号;当代青年将五四精神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就像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道路的璀璨光芒。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的五四精神,不仅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丰碑,更化作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奔涌不息的力量源泉。